(更多新书好书推荐,点击知事荐书)
在清朝末年摄政王载沣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:“有书真富贵,无事小神仙。”这副对联据传摘自清代周希陶编辑的《重订增广》一书,其确切出处虽存争议,但流传甚广,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。载沣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,虽在历史书中常被定格为“目光短浅,不学无术”的失败政客,但真实的他绝非如此脸谱化,其改革路线的正确性曾被日后东亚各国的崛起模式所证明。撇开政治因素不谈,我十分偏爱这副对联。
1987年周希陶编、岳麓书社出版的《重订增广》
古人眼里的“富贵两面”
“有书真富贵,无事小神仙”,意为有学识才是真富贵,无是非方能得快乐。这里的“书”,并非普通书本,而是指学问、知识、修养与才华;“事”也非一般事务,而是指是非纠葛、贪念奢望。短短十字,既描摹出主人的生活情趣,更道出人生的达观境界,堪称把持人生航向的大智慧。载沣虽在政治上难言成功,却守住了做人的底线,未为日本侵略者为虎作伥。1925年孙中山先生赴京时还曾专程拜访他并给予较高评价,这段史实虽鲜见于教科书,却印证了其人格底色。
展开剩余77%追求富贵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奋斗目标。《论语·颜渊》载:“商闻之矣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《管子·牧民》提出:“民恶忧劳,我佚乐之;民恶贫贱,我富贵之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中,梁人高遂劝说窦婴时言:“能富贵将军者,上也;能亲将军者,太后也。”南北朝时期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止足》则劝诫子弟:“汝家书生门户,世无富贵,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,婚姻勿贪势家。”这些记载无不印证了富贵在古人心中的分量。
富贵有两种:相对的富贵与绝对的富贵。“富甲天下”“位列王侯”是相对富贵,“身心自在清净”是绝对富贵。前者是有所得的乐,混杂而短暂;后者是无所求的乐,纯粹而恒久。我们谈论富贵,应阐明其根本原因与助缘,引导人们种富贵正因,而非一味贪求果报享受。其实,知足便能得快乐,享用财物的多寡精细并非关键,精神上的充实富足,在某种程度上远超物质富有。
帝王身上的“读书样本”
“有书真富贵,无事小神仙”所传递的“饱学自富、清净自乐”理念,恰与许多清朝帝王的理想追求相契合。对帝王将相而言,四方平定、江山稳固之时,便可饱读诗书、吟诗作赋,享受神仙般的清闲日子。清代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都是饱学之士,康熙更主动接受西方文化,对天文、历法等多有涉猎。
不过康熙一生并不清闲,八岁登基,在位六十一年,平鳌拜、定三藩、收台湾、征噶尔丹,政务繁忙。雍正则是最勤勉的皇帝,在位十三年夙兴夜寐,推行“摊丁入亩”“改土归流”,设军机处、惩贪官,以十三年勤政务实延续了“康乾盛世”。正是康雍二帝的勤勉,为乾隆的悠闲奠定了基础。乾隆儒雅风流,游遍名山大川,诗作达四万二千余首,堪比《全唐诗》;他重视文物典籍整理,主持编纂《石渠宝笈》《西清古鉴》,更在全国征集图书编成三万六千卷的《四库全书》,堪称“腹有诗书”的典范。
宋真宗《劝学诗》云:“家富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安居不用架高堂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出门莫恨无人随,书中车马多如簇……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。”“有书真富贵”便由此引申而来——书犹药也,善读可医愚、变气质、养精神,旧时能“学而优则仕”,如今亦能提升素质、转化为知识经济。正如俗语所言:“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,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。”下联“无事小神仙”,则常与北宋诗人魏野《述怀》中的“有名闲富贵,无事小神仙”一同提及。心无愁烦便会心怡神悦,近于神仙境界。
当下该有的“读书自觉”
这副对联传递的,是刻苦求知、安分守己的生活态度,更是精神超越物质、知识超越金钱的崇高境界。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,人类需求从生理到自我实现逐级提升,当低层需求满足后,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足。一个人的真正富有,本就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。
在我的朋友圈中,多位爱书人相聚时总围绕书籍畅谈,分享“有书真富贵”的体会,我亦从中受益良多。“良田万顷,日食一升;大厦千间,夜眠八尺”,物质需求有限,精神需求的空间却无穷无尽,真正的富有终是精神上的充盈。爱书人深知,幸福快乐是心理感受,与名利得失无必然关联,正如世人常说“平平安安就是福”。
人类的是非灾祸多由人自身造成,若想获得幸福,当返璞归真、心怀仁慈、远离是非,而读书正是重要路径——读书为明理,明理为修身,修身即为做人。
爱书是我家的传统,祖辈到晚辈多有教书人,如今更是不乏博士、本科毕业生。我虽非教师,却有藏书嗜好。读书人藏书各有偏好:有人讲究版本名家校点,藏品堪称精品;我则“兼爱”群书,不图虚名,只求版本完整、贴近原貌,故而藏书种类庞杂,数量后来居上。
我读书侧重文史哲经,偶尔也随性而读。天下本无完美,读书重在适意自在,享受过程。读书人不论贫富,只要内心充实、明晰生活意义,便拥有精神的辐射力量,能坦然面对现实,做到贫贱不移、富贵不淫。反之,纵然读破万卷书,也算不上真正读懂书的人。
读书多少与金钱财富并无绝对关联。社会上不乏坐拥钱财却不懂生活者,或挥霍无度,或耽于恶习;而读书带来的精神财富,却能终身享用不尽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书才是最有价值的财富。
黄庭坚云,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。可惜如今不少国人已久不读书。有报道称,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,日本人55本,而中国成年人仅4.7本,差距悬殊。客观而言,现代生活的高压力、快节奏挤压了读书时间,但更深层的原因,是人们失去了“清心读书韵味长”的兴致与耐心,加之社会诱惑繁多,让人无心捧书。将原因归咎于人口基数大,显然站不住脚。国人常指责他人素质差,却少有人反思自己从书中汲取了多少理性。
“无事小神仙”,实则是一种选择的理性。世事纷扰,得失转瞬,若不懂取舍,便会患得患失、负重前行。中国古代文人早有避世传统,从庄子到黄宗羲,皆懂得在纷扰中寻清净。这种选择看似消极,实则是对内心秩序的守护。
业余时光,泡一杯淡茶,捧一本好书,在文字中徜徉,倦了便小憩片刻。千字积累,日久必有收获。有书陪伴的日子,世界多姿多彩,正如“浮生偷得半日闲,手倦抛书午梦长”。有人说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但若不能遍历山河,在书海中畅游亦是幸事——做一名精神旅行者,既能领略作者勾勒的奇妙世界,亦能感悟人生哲理。
作者:肖飞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VITASOY INT'L回购47万股 总金额436万港元
下一篇:没有了
